瓷苑风采——东方艺术的明珠

2020-01-01 16:48:27

被国际上誉为“东方艺术”的德化瓷塑,历史悠久,风格独特,雕工精巧,品质优异,历来名驰中外,是我国丰富多采的瓷苑中一朵特色的艺术金花。

德化艺术瓷塑成为国内外各阶层人士喜爱的高雅陈列珍品的历史,源远流长。据考查,自东汉以后,佛教在我国逐渐兴起,唐、宋二代,德化的佛教就很兴盛,全县已有九庙五十五寺。神仙佛像等宗教艺术引起了瓷工的兴趣,当时的民间雕塑匠师,利用当地丰富的可塑性良好的瓷土进行仿制,经过不断实践和改进,逐步摸清了瓷塑的烧制规律,生产出不少可贵的瓷塑艺术品。元朝时期,德化瓷塑佛像就很盛行,这一别致的瓷塑艺术,得到元朝皇帝的欣赏,选为宫庭的御玩贡品。发展至明朝,已达到一个新的艺术高峰,形成了自已的技法和风格,在我国瓷塑艺苑中独树一帜,引人注目,受到国内外的珍视,成为当时国际瓷坛一颗灿烂的明珠。

明朝嘉靖、万历(1522—1573)年间,德化县隆泰乡后所村有一位著名的民间雕塑艺人何朝宗,擅长雕塑神仙佛像,尤以观音、如来、达摩、罗汉见称。他不但工于瓷塑;而且精于泥塑木雕,是一位具有多种雕塑技术的艺术大师。他创作的瓷观音仪态端庄、面目慈祥,配以岩石、莲花为座,令人肃然起敬。立象衣巾临风飘飒,超然出俗,俨然驾云渡海之态。工绝一时,声蜚中外。有人赞美他所雕塑的瓷观音“除非观音离南海,何来大士现真身”久之,后人就称他的观音为“何来观音”,何来也就逐渐成为何朝宗的雅号。何氏的优秀瓷塑作品、历来被国内外视为瓷珍瑰宝,除英、法、美、日及东南亚少数国家博物馆有何作瓷塑藏品外,国内各地博物馆亦有少数珍藏,民间也有一些传世品流存。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瓷观音、达摩和上海、南京等博物馆的何作瓷塑品都是极为难得的艺术珍品,泉州市海外交通历史博物馆珍藏的渡海瓷观音,相传原系清朝康熙皇帝赐给他的宰相李光地(福建省安溪县人)的,后来其子孙卖给一个财主,几经辗转流落至民间一位识宝者手中,并秘藏至新中国建立后才献给国家。德化县浔中公社高蔡大队也有一尊造型奇巧、精美隽秀的何作坐岩瓷观音,世代乡民当神灵供奉秘藏至今。

何朝宗在其故乡的后所窑场积极从事瓷塑研究、创作和传艺活动,为德化瓷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优秀技法,为德化瓷塑获得高度国际声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我国瓷史上著名的艺人,中外驰名的瓷塑家,德化瓷塑艺术优秀传统的师祖。

明、清以来,德化瓷塑名手辈出,张寿山、林朝景、陈伟、邓想、许容、苏学金、许友义、许友观、许友甄、游长子等等都是驰名的艺人,他们不仅精于瓷塑、还兼有石刻、木雕、泥塑多项精湛的技艺。其中的许容世居德化城关丁溪村,其父许楼原系雕塑寺庙佛像名手,许容自幼得其父家传,素负艺名。清,德化县志有关许容的一段记载:“工塑像,善雕刻、遐迩知名、争延致之……浙江宁波府福建会馆及永春金峰殿等偶像成出其手,形神逼肖,见者咸叹为观止。尤足奇者,一桃核雕成大士、善才、龙女、十八罗汉以及龙、虎、鹦鹉、竹石、杨柳、维妙维肖、心力之巧、一至以此,人疑其有鬼斧神工。用一粒小桃核雕出二十一个人物和龙虎竹石等众多动植物,而且达到维妙维肖的境界,可见技艺高超的程度。许容之子许友义三兄弟,继承祖传雕塑技法和何朝宗瓷塑的独特风格,也成为一代名匠。其作品曾先后在英国、日本和上海、台湾举办的博览会上荣获四次金奖,许友义被评为“特等雕塑师”。当时对许友义的作品有“一箱瓷塑一箱白银”的评价。苏学金的《盆梅》瓷塑作品,也在巴拿马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优秀奖。县令吴承铣还赠以“极深研究”的匾额。

在明代以来的几家著名瓷塑艺人中,他们也有各自的风格特点和技法见长。何朝宗线条洗练流畅、深刻锐利、形若流水行云;陈伟则圆润柔和、清秀洒脱、有如蜡凝脂聚;许容追求工整、匀称、善加珠饰、工求华丽;苏学金善于捏塑,好作瓷花、工雕仕女,诸家虽各有所长,但都着力于脸部神情的细致刻画和整体造型及衣纹处理形成了德化瓷塑造型精巧美观、人物形神兼备、衣纹深秀洗练、线条潇洒流畅和精雕细刻、工巧逼真的艺术风格;并柔和石刻、木雕、泥塑艺术为一体的技法。

德化瓷塑的传统题材十分丰富。宋、明时期,由于宗教艺术的影响,大都以佛教的如来、观音、弥勒、罗汉、达摩、祖师和道教的王母、帝君、八仙、麻姑、寿星等等神仙佛像为主要题材。明清以来,取材范围不断扩大,神话故事的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牛郎织女、吹箫引凤、哪吒闹海、盗取仙草、七女下凡以及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的屈原、李白、社甫、班超、苏武、关羽、岳飞、李时珍、姜太公、郑成功、蔡文姬、卓文君、穆桂英、梁红玉、昭君、貂蝉、西施、杨妃、黛玉葬花、山伯英台、红叶题诗等形象也相继出现,而且层出不穷。此外还有虎、豹、狮、象、龙、凤、鹤,鹿、麒麟、鱼虾、牛、马、鸡、犬各种动物以及花鸟、盆景,取材之广,品种之多,不胜枚举。单一项瓷观音就有七十二样不同姿态造型,大小规格二百余种之多,组雕以十八罗汉朝观音、善才龙女拜观音为稀贵,单雕则十八手观音、立莲观音、坐岩观音、披坐观音最著名,大至六十四英寸,小至九公分,千姿百态,各有千秋,瓷观音实际上自明朝以来已成为德化瓷塑著名的传统代表产品。

独具特色的德化瓷塑艺术品,自远销以来,在国内外的瓷坛艺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获得很高的声誉。日术的上田恭辅先生在其所著的《支那陶器时代的研究》一书中说:“德化窑在明朝时代的产品白釉瓷、确定是白瓷中的白眉,甚至胜于白玉。……德化白瓷的艺术性瓷塑一开始就具有独特的技巧。……雕塑方面有观音、关羽、达摩、布袋、西王母、罗汉及狮子等等,特别是观音竖像最为出色。“从大约十六世纪起……介绍到欧洲以后……立刻做为中国的白瓷而得到全欧洲贵族阶层的欣赏和欢迎,并接受无限的定货。”英国的波西尔在其所著《中国艺术》书中记述:“福建德化窑……其窑之特品为白瓷,昔日法人呼之为:‘不兰克蒂支那’(中国之白也),乃中国瓷器之上品也,与其他东方各瓷迥不相同,质滑腻如乳白,宛如象牙。釉水莹厚与瓷体密贴,光色如绢,若软瓷之面泽然。此窑在明代以善造佛像著名,如如来、弥勒佛、如观世音,如菩提达摩及各种神仙肖像,皆此窑之制品也。所制之关帝像精巧,面色白如象牙,全身皆蒙以天鹅状之釉,此釉乃斯窑之特色也。”

维之在《可夸的德化窑》盛赞:“德化窑白瓷在世界陶瓷中占了特殊的地位,欧洲陶瓷专家要人仿作而不可能,他们称她为中国白,称为世界上最精良的瓷器。”吴仁敬、辛安潮则在《中国陶瓷史》中记载德化窑:“以善制佛像著名,如如来、弥陀、观世音、菩提、达摩等,皆精品也。明季由宁波流入日本,日本富人,至不惜以万金争购之,足见其精美矣。”

德化瓷塑在宋、元的基础上,至明朝采用象牙白瓷土质料,并因何朝宗等艺人的精心创作,使之更加完美,作为中国白瓷艺术代表产品而冠绝一时登上国际瓷坛,名驰古今中外。

新中国成立以来,德化瓷塑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指引下,犹如枯木逢春,莲勃发展。名标世界的象牙白,又名奶油白的泥釉配方和烧制技术,在失传了二百多年后的今天,又获得研究恢复。投产后所烧制的瓷塑艺术品,牙黄莹洁,呈半透明,如脂似玉,倍加贵气。同时还利用不同质料的泥釉烧造出莹洁明快的高白度,灵光宝气的孩儿红,清雅宜人的普通白,华丽多采的色泥釉,和绚美夺目的加彩,璀璨雍贵的镀金等,并由之生发各具特色的瓷塑艺术品。瓷观音等各种优秀的历史传统题材产品,先后恢复生产三百九十多种,各类姿式和规格的瓷观音现已生产一百多种,大者有一米二的十八手和立岩观音,小者有仅九公分高的披坐观音。新创作的和现代题材的产品也日益增多,特别是艺人们合理的运用人体解剖学原理和吸取电影、戏曲艺术的形象艺术,增加了瓷塑人物造型的准确性,活现了人物的动态表情和衣纹变化,赋给德化瓷塑新的艺术魅力,显得更加完美动人。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展览会上展出,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好评,并被选送到法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参加展览。成为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一项受欢迎的有特色的出口艺术品。

现在的德化瓷塑队伍,老艺人炉火纯青,新秀辈出,在认真继承前人的优秀传统风格和技法的同时,对技术精益求精,努力创新,决心把瓷塑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他们同心同德,为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和扩大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作出积极贡献。

明朝宗雕塑的渡海观音(现珍藏于泉州市文管会)

泉州海交馆陈鹏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