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香林的佛教體系

2020-01-01 01:27:25

第一節 香林的佛教體系

佛教自公元前六、五世紀的古印度,即今尼泊爾國境內的迦毗羅衛國的王子釋迦牟尼劁建以后,于東漢傅人中國,至唐宋時期中國佛教發展十分迅速,信眾日益增多,寺院遍佈全國各地,帶有中國文化色彩的教派紛紛建立。其中勢力較大,影響較廣久的有天臺宗、三論宗、華嚴宗、淨土宗、禪宗、律宗、密宗、唯識宗等。尤其淨土宗的修行方式簡便易行,人有出家人,在家修功德者,不修功德者三種,不論那一種,只要口誦“阿彌陀佛”,就可以在死后往生西方淨土,在那里可以達到解脫。所以得到廣泛傅播。根據香林的歷史資料查明本屬禪宗的體系,后來亦被淨土宗所同化。

淨土宗,也稱“蓮宗”。相傳東晉元興元年(公元402年),慧遠(公元334~416年)在廬山集僧俗123人結成“白蓮社”,發願往生西方淨土,被后代奉爲該宗始祖。次后山西汾州玄中寺曇鸞(公元476~542年)著《往生論注》。隋唐間道綽(公元562~645年)撰《安樂集》。宣揚淨土教義,影響較大。但該宗的實際創始人是道綽的弟子善導(公元613~681年)。唐初,善導至長安,在光明、慈恩等寺弘摶淨土學說,著有《觀無量壽佛經疏》、《轉經行道願往生淨土法事贊》、《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往生禮贊偈》、《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贊》等,完備地組成了淨土一宗義及行儀,使該宗正式形成。

淨土宗以三經一論爲主要依據,三經是龍樹所著的《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一論是世親所撰《往生論》,全名爲《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該宗認爲人們所居住的現實世界是所謂“麈世”,而佛所居住的彼岸世界則是所謂“淨土”、“佛國”。在淨土佛國中尤以阿彌陀佛(習稱彌陀),所居住的西方淨土(亦稱極樂世界),最值得追求,那裏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他們鼓吹人們修行成佛,應該求往生淨土。所以雲雲眾生,都欲爭先登上佛門之路。它流傳的意識形態,在香林寺內所有文化結構的基礎設施都一一表現出來。

從香林寺文化結構分類表中所列的佛院三種形態,可以看出物質形態屬於基礎設施層次,精神形態直接處于核心觀念層,藝術形態則屬於活動層。而基本核心是以奉佛爲主的環節,正如淨土宗所設想的一個清淨極樂世界。

香林寺文化結構分類表

QQ截图2019032714510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