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娱乐

2020-01-01 01:27:49

第七节 娱乐

德化在民国时期,民间娱乐以高甲戏、小梨园戏、七子戏、要偶和南音为主。这些戏常活动在民间迎神、赛会、佛诞节日和婚丧喜庆诸事上。群众也只有在这些场合才可以看到戏剧表演。民国后期,县城地区的群众偶尔可看到无声电影。

解放以后,1950年,县成立文化馆,设置图书阅室,放映幻灯片,开展歌咏活动,社会上也偶然编演歌话剧。

1953年9月,县成立高甲实验剧团。除主要在城关上演外,还深入穷乡僻壤演出,得到群众欢迎。1965年,剧团下乡巡回9个月,在192个点上演出442场,使群众得到较高的艺术享受。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剧团停演“闹革一命”,至1969年剧团撤销。值此期间,只有“德化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演出“样板戏”和当时认为政治性强的剧目。1978年,高甲剧团经整顿又恢复建制。改革开放以后,电视、电影的普及和录像、音响的兴起,引发观众兴趣的转移。1986年,县高甲剧团撤销,但城乡仍活跃民间南戏。此外,常有外地歌舞团、剧团来城关演出。

1958年,县建立电影管理站。1963年新电影院建成开业,剧团和电影交替上演。1971年8.75毫米电影机问世,有溪洋、杨梅、大铭、葛坑、上涌、赤水、美湖、水口等公社自办电影院队,到1978年实现社社有电影队。使电影普及一进入新阶段,一些偏僻乡村都能看上电影。尤其是"文革十年"禁锢影片重新上演,使城关周围20公里以内的乡村群众,雇车追赴城关看电影,放映单位日以继夜场接场连续上映,看电影为为文艺生活中的热点。80年代后期,由于电视、录像和舞厅的兴起,电影相对趋冷。

1984年,录像闯入娱乐圈,录像放映点迅速发展,至1990年,向县文化局登记批准开业的就有几十家。並且出现了家庭自备录像放映机。

改革开放以后,观赏电视节目成为城乡人民假余重要娱乐方式,除了农村所普及的电视多数为黑白电视而外,在城关(包括机关单位)和周围一带所购置的大部分为彩色电视机。有相当一部分购置遥控彩色电视机。德化广播站于1993年夏更名为德化人民广播电台,监通过差转台和有线电视,播出新闻和自播片。现在通过线路电视扩大到能收着十多个频道。

80年代末,歌舞厅兴起,至90年代初,仅城关就达数十家,有单位举办供内部职工娱乐的;有对社会公开营业的;有私人经营的。营业性舞厅属高消费场所。除被作为工余欢度良宵而外,也被作为款客待友的去处。

城关还有老人活动中心,龙浔公园、青少年宫、儿童乐园争演唱娱乐场所,满足各阶层、各年龄段的人们娱乐的需求。此外,有上百台台球,並逐渐向农村幅射。